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2021-03-12 574次

原标题:四川仪表工业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精准服务产业发展
当前,增强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发展和品牌塑造。建校40余年来,国家级别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四川仪表工业学校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仪表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适应仪表产业智能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趋势,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校于2014年特别研制了《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中职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近年来,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院校进行“多维多向合作”,在形成系列理论成果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细化毕业条件,落实多元评价
学校将毕业条件从综合素质考核评价合格、成绩合格、取得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与装置装配工职业资格四级及以上证书、身体素质达标4个粗放型考核指标细化到8个,充分发挥了细化毕业条件对培养质量的积极促进作用。建立学分银行,对学生毕业条件达成度进行“银行”化管理,加强与行业、企业、院校合作,推进标准应用。加大非学历证书认定的力度,探索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工作。实施毕业条件达成度评价,构建以学校、企业、社会、家长为四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模式,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测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由此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和学习效果,落实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完善课程标准,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以企业生产、应用的仪表新产品促进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替,将生产工艺核心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标准,将岗位核心要求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平台等,开发了适合中职生学习特点的“仪表机构与装配”等专业课课件和《认识传感器》等15个实训微课或微视频教学资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从校名中的“仪表”二字提取学校文化建设主体,全方位打造“仪”文化校园环境,激活学生的“工匠潜能”。着力培养学生的“仪表”意识,塑造“仪表”形象,臻以“表里俱实”境界,使学生在“仪”文化中熏陶“工匠精神”。以社团建设为主线,搭建“仪校最强音”“社团风尚节”等丰富多彩的“仪文化”活动展示平台,使学生在“仪”文化中受到熏陶,在社团活动中扬长挖潜。学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荣获“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特色学校”“改革开放40年重庆校园文化建设百强学校”等多项荣誉。
实施“双元”培养,创新实践教学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教学与生产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结合的“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了仪表装调技能实训室、自动化仪表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工业控制实训室和仪表装调实训室等实践场地。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产学赛”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形式:“产”,以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岗位能力;“学”,以学校项目教学为载体,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赛”,通过参与各类技能交流和竞赛,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发挥技能大师的引领作用,打造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中职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切实促进了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改革实施以来,受益学生达1500余人,教师得到提高和锻炼,学校涌现出重庆市技术能手2名、重庆市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重庆市教学专家工作室1个(电气自动化专业),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市“巴渝工匠”1名、“中职电子技术学科”教学名师1名、重庆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1名。学校改革成果荣获2017年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仪器仪表制造工职业标准成为2017年、2019年全国仪器仪表制造工竞赛的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改革是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秉承“仪以立校、臻以树人、表里俱实、德技双馨”的办学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办学品位,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将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李 波 王戈静)
相关推荐